
【電改專題】商務周刊文章
紀實報告:國網帝國(上)
在目前的改革現狀和體制框架下,國家電網公司這樣的行政性壟斷公司的存在與強勢擴張有其合理性與必然性。這是中國的結構性問題,對于國網等大型央企來說,壟斷和附著在其身體上的公共職能,是歷史留給它們的天生稟賦。
圍繞央企壟斷幾乎都是批評的聲音。其實,壟斷本身并不可怕,在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體制下,壟斷會時常受到制約,而中國目前缺少這種有效的制約;另外,國網的可怕之處也不僅在于壟斷自身,更在于這個龐大的帝國擁有的超乎想象的進取心、能力以及系統性鎖定的強大野心,其創造的現時巨額壟斷利潤和未來無限可能性,足以讓肌體欲罷不能
記者 王強
三座120米高的特高壓輸電鐵塔聳立在黃河岸邊,這些學名為三基跨越塔的鋼鐵巨人有40多層樓高,藐視著腳下的一切。
這里是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的黃河南岸,國家電網公司建造的中國第一條百萬伏級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就從這里跨越黃河,連通對岸的河南省孟州市。電網下是滔滔的黃河水,裹挾著泥沙奔騰不息。
附近的村民們常常驚訝于這個龐然大物的體量,但他們不清楚,那還只是電網帝國的一個小小縮影。
高大威嚴的形象,是素有“鐵腕人物”之稱的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的得意之筆,在他的推動下,特高壓電網在爭議聲中強勢上馬,于2009年1月初建成運行,整個工程耗資58億元,線路全長640公里,橫貫華北、華中兩大電網。
同樣的,特高壓也只是帝國各種龐大規劃的一部分。對于國家電網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外界很難窺視到它運轉的全貌,即便如此,巨無霸的可怕力量也處處可窺。
33年前,25歲的劉振亞還只是山東省一家叫白楊河電廠的技術員,經過20年的奮斗,到1997年時,他已經是山東省電力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兼山東魯能集團董事局主席,并一手打造了魯能足球俱樂部。
國家電網公司是2002年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產物,其前身國家電力公司曾經壟斷著共和國所有的電力產業。2002年4月,國務院發布《電力體制改革方案》(5號文件),電改大幕正式拉開,按照廠網分離的改革目標,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為5大發電集團和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兩大電網公司。
2000年底,劉振亞被調進京擔任國家電網公司籌備組副組長,國家電網公司成立后,他開始擔任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黨組副書記。2004年10月,劉振亞升任國家電網公司的總經理兼黨組書記。從這時候開始,劉振亞集黨政大權于一身,正式執掌了中國這家行政性壟斷企業的大權,并開始打造這個巨型的企業帝國。
帝國到底有多大?根據2008年底的數據,國家電網公司的總資產高達16462億元,足可以購買很多非洲國家,旗下員工153.7萬人,同樣比很多國家的全國人口還要多。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第一次入圍美國《財富》500強排行榜,排名第46,隨后每年國家電網公司在《財富》500強中的排名都大幅提升,到2009年,排名已至第15位。
8年前,當高度壟斷的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之時,改革派和監管專家們希望看到中國形成一個充滿有序競爭的電力市場,但僅僅8年時間,一個更強壯的“弗蘭肯斯坦”式巨人再次出現。弗蘭肯斯坦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1818年創作的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里的科學家,他用許多碎尸塊拼接成一個怪獸,結果這個怪物不受控于它的造物主,為報復它的主人,怪獸制造了諸多悲劇,最后,它的主人殺死了它,但也心力交瘁而亡。
最近幾年,國家電網公司也正在試圖打造一個前所未有的龐然大物,外界為此驚恐和憂慮。
國網的觸角
坐在北京市三里河路46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公室里,氣氛很沉悶,辦公室負責人胡淑清處長聲音很高,情緒激動。
“我都不知道寫了多少次報告了,現在也不知道去哪里說理去了。”她說,自從去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宣布收購國內二次電氣設備龍頭企業許繼集團和一次電氣設備骨干企業平高集團后,她更深刻認識到國家電網公司身上超乎想像的能量。
胡淑清所說的強大能量不僅僅是指國網公司強大的資金實力,而是在各方的強烈反對下,國網公司依然能順利推進各項收購工作,有關方面對其明顯違背電改“5號文件”精神的行為也一直沒有明確表態。
時間回溯到去年7月17日,發生在這一天的兩件事情震動了國內電氣裝備行業。國家電網公司旗下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與平安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許繼集團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中國電科院通過增資擴股,取代平安信托成為許繼集團的控股股東,持股60%,未來還將進一步增持至100%。同一天,國家電網公司另一家子公司國網國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與河南省平頂山市國資委簽訂協議,無償受讓后者持有的平高集團100%股權。
據業內專家介紹,許繼集團是我國集電力系統自動化、繼電保護和直流輸電設備于一身的大型企業,而平高集團是國內電氣開關設備三大骨干企業之一。
國網公司挺進上游裝備行業的行為在去年4月就開始有了傳聞,并引起了代表機械行業利益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強烈反對,他們早已經對國網公司一直以來排斥國產裝備和阻撓電氣設備國有化的做法不滿了。當國網公司把觸角伸向裝備行業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無法保持沉默。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擔心是,國網公司構建“直屬設備制造體系”,在今后的電網設備招標中很難做到“一視同仁”和公平競爭。
有專家告訴《商務周刊》,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電氣裝備行業已處于高度競爭狀態,這種競爭狀態更不允許手握國內70%以上電網設備應用市場的國網公司打造自己的裝備制造產業。
為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并制止國家電網公司對高壓輸變電設備龍頭制造企業的不當并購,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去年5月份就通過《中國工業報內參》,向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等機構發出呼吁。這份內參強烈質疑了國網自建第二制造體系的做法。
內參指出,以建設和運營電網為核心業務的國家電網公司,近來積極發展自己的設備制造業,使本已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電力設備制造市場,面臨大量重復建設的困擾和因新的行業壟斷造成的不公平競爭。文章質疑國網全力推進第二制造體系建設,違背了國家多年來積極倡導的電力體制改革方向和目標。
2009年6月17日,中國電氣工業協會也在北京召開會議,邀請工信部及電力設備制造行業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就在行業內已熱議半年之久的“國家電網公司自建第二制造體系”進行研討。
胡淑清告訴《商務周刊》,去年7月初,在向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領導匯報機械工業上半年經濟運行形勢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再次建議制止國家電網發展直屬設備制造體系的做法。
7月17日國網公司收購許繼電和平高集團消息正式曝光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向央企出資人國務院國資委遞交了一份更為詳細的報告。但據稱國資委在去年11月初向國務院遞交的一份報告中明確站在國網這一邊:一、國網的收購有利于促進輸變電行業的發展;二、國網的收購有利于電力體制改革;三、國網的收購有利于企業做強做大。
國務院在接到國資委的報告后,于11月11日向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發改委和電監會轉發了國資委報告,征求三方的意見。
根據本刊了解,發改委隨后也向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征求了意見,并向國務院表達了反對態度,稱國網的并購不但不利于行業競爭,更不利于電力體制改革早就確定的主輔分離原則。電監會雖然在大方向上也反對國網的并購行為,但認為許繼和平高的市場份額還不到國內電網設備市場的1%,似乎無傷大雅。
而對于自己這種縱向一體化的企業并購行為,國網公司一直公開否認涉嫌壟斷,并聘請國內著名的律師事務所對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增資許繼電所涉反壟斷問題和平高集團國有產權無償劃轉所涉及的有關事宜出具了專項法律意見書。前一份意見書稱,中國電科院認繳許繼集團新增注冊資本,雖然將導致中國電科院獲得許繼集團60%股權并控制許繼集團,但該行為并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后一份也認為,該次劃轉系平頂山市國資委與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國有企業之間依據國資委《企業國有資產無償劃轉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的無償劃撥行為,不屬于市場經濟行為。如國務院國資委最終批準本次劃撥,則其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不同于《反壟斷法》所規范的市場經濟行為,因此本次收購不構成《反壟斷法》關于經營者集中的相關規定,未破壞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相關規定。
爭議一直在繼續,期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多次在不同場合反對國網的并購,但目前國務院仍未最終表態。而顯然,收購已經進入最后審批階段,包括胡淑清在內的很多反對者對結果并沒有多少信心,因為他們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一個超強大的對手。
劉振亞的棋子
如果僅僅認為國網并購電氣裝備企業只是為獲得所謂關聯交易好處,通過不公平競爭受益,那這種看法似乎過于簡單。如果從國網公司內在的發展邏輯看,這些并購行為顯然是國家電網自身戰略的需要。
“這與國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有著直接的關系,劉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商務周刊》說,“劉在某次內部場合說過,國網要打造中國的西門子。”
一直以來,國家電網公司對國內電氣裝備企業的能力其實并不信任,此前的多次設備招標中,國網表現出對國產設備的排斥情緒。在關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增資許繼集團有限公司所涉反壟斷問題之專項法律意見書中,國網公司也借律師之口認為,“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雖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同國外技術先進的大型跨國公司如ABB、三菱電機、西門子等相比,在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產品性能以及資金實力、質量管理上還有差距,綜合競爭能力較弱,現有大型電力裝備的品種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電力工業發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國網公司眼里,中國還沒有一家類似西門子那樣具有綜合實力的電氣設備總承包商。顯然,劉振亞希望國網公司能承擔起這樣的角色,而且他自信國網確實也有這樣的能力。所以上述法律意見書斷言,(對許繼電的)本次增資有利于打破境外寡頭在電力裝備制造業上的壟斷地位。
不論外界形容劉振亞是有野心還是有理想,都難以左右這個強勢人物實施自己既定的戰略。一旦龐大的帝國想擴土開疆,就很難有人能阻擋它的步伐,這也是國網公司之所以敢于冒行業之強烈質疑和違背電力體制改革精神的原因。
從已經發生的事實來看,國網公司的野心顯然并不僅僅在許繼集團和平高集團上,二者只是帝國棋局上的兩個小棋子。
2009年12月27日,很多大人物出現在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熱鬧的工程奠基現場,國網公司黨組成員、總會計師李汝革,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季建業帶領國網公司主要部門和南京市政府各大部門負責人到場,慶祝國內首個圍繞智能電網自主技術研發、核心裝備制造、關鍵產品檢測為主要內容的科研產業基地“國家電網公司智能電網科研產業(南京)基地”奠基。
南京是國網公司直屬重要科研單位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大本營,也是國網電科院為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而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南瑞集團的大本營。國網電科院由國網南京自動化研究院和國網武漢高壓研究院重組整合而成立,主要從事電力系統自動化、交直流高電壓技術、水利水電工程測控、通信與信息工程、一次設備及其智能化、電力電子、軌道交通及工業控制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而南瑞集團扮演的則是產業化和智能一次設備及其他電網設備制造商和系統集成商的角色。
把南京打造為南方最重要的電氣裝備產業基地,是國網公司早布下的一步棋。此前,電科院已在江蘇省內悄悄地完成了多單并購,麾下有10多家產業公司。僅在2009年,南瑞集團就把從事電線電纜制造的江蘇銀龍電力電纜公司、江蘇淮勝電纜有限公司以及從事斷路器、非晶合金變壓器等電力設備制造的江蘇帕威爾電氣有限公司、安徽繼遠電網技術有限公司和繼遠軟件公司攬入懷里。
隨著國網公司提出建設智能電網,國網電科院也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國網電科院認為這是“二次創業”做大做強的最佳時機。該院院長肖世杰在今年1月21日職工代表大會上宣布了他們的愿景:借助這次機遇,力爭用4年左右的時間,使國網電科院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的研究開發中心、設備制造中心、技術服務中心、檢驗測試中心,國網電科院要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電力科研機構,產業規模超過300億元。
為助推該計劃,去年7月20日,劉振亞親赴南京,與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等地方大員會談,敲定在南京建設智能電網科研和產業基地。地方政府當然更加樂意看到這樣龐大的項目落戶,給予了國網公司極大的熱情。
此次江蘇之行,劉振亞還重點考察了常州的輸變電產業,包括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常州特種變壓器有限公司、太平洋電力設備集團、常州高新區電工電氣裝備產業園、溧陽上上電纜集團等。隨后就有傳聞稱,常州市國資委或將常州東芝變壓器有限公司的股份劃轉給國網公司,常州東芝是全國首家開發生產500kV電壓等級電力變壓器的合資公司,同時,地處江蘇溧陽的上上電纜集團也將并入國網公司。
不久,傳聞就變成了事實。國家電網公司旗下的國網國際技術裝備公司通過無償劃轉從常州市政府手中取得了常州東芝33%的股權。國網國際技術裝備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是國網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平高集團就被劃撥在其旗下,也是國網公司為實現自己裝備總集成商夢想的更重要的一枚棋子。
有業內人士告訴本刊,常州集中了國內眾多輸變電企業,國網無疑想把這些企業都收至旗下。
而就在劉振亞此次南京之行前幾天,國網公司位于北京的另一大科研集團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也正式明確增資許繼集團。中國電科院是國網公司裝備總集成商“三駕馬車”中的最重要成員,此前已經開始對國網公司下屬省網公司三產進行整合,如已經整合了江蘇華電鐵塔制造有限公司、重慶渝能泰山電線電纜有限公司、重慶順泰鐵塔制造有限公司等,并出資成立了多家與電網系統密切相關的產業公司,目前,除20家研究所外,中國電科院還擁有17家科技公司。
而根據上述《中國工業報內參》,國家電網公司對中國電科院的考核目標是到2012年發展為年產值500億元的產業規模。為推進目標,中國電科院提出了積極培育大產業以及由提供單一裝備到提高系統裝備貢獻率轉變的企業戰略。
在做強做大的發展激勵下,國網公司及其旗下的科研集團產生并購擴張的沖動自然而生。據電氣裝備行業的分析,國內其他重要的關鍵企業比如西電集團、天威保變、思源電氣、特變電工等,都曾先后被列入國家電網整合的對象。
采訪中,國內多家電氣裝備企業雖然對國網公司的跨界擴張不滿,也擔心未來自己的產品在招標中會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憚于國網公司這個最大買家的強勢,很少有企業愿意公開站出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帝國的威力
面對眾多的批評和質疑,國網公司有內部人士很委屈。他認為,一直以來國網公司受到電氣設備廠商的價格訛詐,所以國網收購許繼和平高等企業,將使國網對設備的生產成本了如指掌,真正掌握產品的定價權。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國內某電力設備企業的負責人稱,“面對國網公司這樣強大的壟斷買家,我們這些企業幾乎沒有說話的權力,如果能在招標中拿到單子,簡直就是拜國網恩賜,我知道,國內很多廠商都要經常到國網公司去公關,不然你可能幾年拿不到訂單。”
國內某電力開關企業的高管在采訪中也認為,設備企業能否中標,完全取決于國網公司的態度,在國網帝國面前,生產企業只有臣服的資格,哪里還敢討價還價。
“所以,我們肯定擔心國網一旦擁有了自己的設備制造體系,體系外的企業很有可能被排除在競爭之外,國網的威力我們不是沒有領教過。”這位企業家說,“很明顯,我們這些國網外的企業肯定競爭不過國網體系內的企業。”
國網公司雖然極力辯解未來不會形成歧視政策,但在本刊獲得的那份《中國工業報內參》里,卻顯示國網旗下的公司在無業績的情況下可以屢屢中標,甚至不通過公開招標程序,把項目直接交給旗下的單位。在2009年1月三峽工程地下電站送出直流輸電工程主設備招標中,國網全資子公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聯合法國阿?,m公司(AREVA)作為投標乙方,在沒有資質和業績的情況下參與投標并中標;在最近的一次大型抽水蓄能機組招標中,對于調速裝置、勵磁裝置等關鍵附屬設備,國網公司不通過招標就將其給了另一家全資子公司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而該研究院在此方面也還沒有業績。
采訪中,胡淑清告訴本刊,她對三峽工程地下電站送出直流輸電工程主設備招標的情況比較熟悉,當時參與競標的還有國內輸配電行業中唯一的央企西電集團,在上述領域,西電已經擁有成熟的技術和完善的制造能力,而中國電科院并不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更缺乏制造能力。但最終中國電科院與法國阿?,m公司聯合以超乎想象的低報價中標。胡淑清認為,按照他們的報價,肯定是要賠錢的,但因為背后有國網公司的支持和操縱,明顯違反市場規則的事情就能發生。
而為了競標成功,中國電科院與法國阿?,m公司進行接觸,希望借助法方的技術實力彌補中國電科院的不足, 據稱阿?,m下屬的輸配電公司在直流輸電技術領域有著領先的技術和多年的工程經驗。中國電科院網站公開的資料顯示,2007年4月,中國電科院與法國阿?,m輸配電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框架的協議,阿?,m同意把直流換流閥等技術轉讓給中國電科院,隨后雙方日益緊密,高層之間互訪頻繁。2008年,中國電科院還派出一批技術人員到阿?,m(AREVA)位于英國的輸配電技術中心接受培訓。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法國阿?,m當然樂于跟這樣一家有著強大背景的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借助中國電科院,阿?,m可以打開中國巨大的電網市場。
事實也是如此,這樣的合作使得阿?,m最近兩年連續獲得一些此前難以拿下的項目,去年,由于阿?,m在直流閥技術方面與中國電科院的合資合作,雙方在國網公司公開招標的黑河項目中一舉中標。
“為了支持雙方的合作項目,國網公司還投巨資在位于北京市清河的中國電科院建設了一個龐大的生產基地。”胡淑清說,“對于國內其他設備企業,哪里有這么大的手筆?”
對于國網公司的威力,最近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國內三大變壓器生產企業之一的天威保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記者采訪中獲悉,這家變壓器生產商早已進入國網公司的收編名單,但2007年9月,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卻占得先機,順利從天威集團手中以無償劃轉的方式獲得天威保變51.1%的股份。
兵裝集團橫刀奪愛本身已經令舍我其誰的國網公司感到不快,而去年國網收編許繼和平高的消息一經確定后,據稱兵裝集團的領導到國資委表達了反對意見,國網公司大為震怒。最近一年多的幾次大項目招標中,天威保變沒有一次中標。
最近,胡淑清到天威保變調研,天威保變有關負責人很委屈,但也只能有苦難言,“那么厚的標書里,挑揀些毛病是很簡單的事情,即使針對一些小瑕疵,國網公司就可以拔槍立斃”。
《中國工業報內參》還披露了一個事實,早在197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特高壓輸電技術和設備研究。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國內首條成功投運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中,國內制造企業發揮了關鍵作用,綜合國產化率達到了90%以上。但國內設備制造企業在申請專利時,國網公司卻要求與其共享專利權。這意味著,制造企業今后要參與其他國內外公司的項目建設就必須先征得國網的同意。借此,國網的壟斷將進一步延伸。
一位曾經親身經歷了特高壓國產化工作的機械專家也向《商務周刊》證實,在建設特高壓試驗示范線項目中,國網公司強迫設備企業必須同時簽訂知識產權和專利共享的協議,如果不簽署協議就不使用該企業的產品,在強大的壓力下,很多企業最后都不得不認下了這份不公平的交易。
艱難的主輔分離
2010年初,兩度被擱置的電網主輔分離改革再次出現在了有關領導的辦公桌上。據悉,這個一直難產的改革將于年內重啟,但根據已經公開出來的消息,此次改革的重點在早已經從國網中分離出來的四大輔業集團之間的重組,這四大輔業集團是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和葛洲壩集團,目前均由國資委直接監管。
業內多位人士認為,雖然國網公司收購許繼電和平高兩大電力設備企業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其行為本身對于電力體制改革關于主輔分離既定原則的破壞已經影響深遠。
“這種明顯違背電改精神的行為卻難以得到制止,我很難理解。”胡淑清認為,即使非電力專家,也清楚國網的行為已經超越了既定的邊界,有關部門不應該縱容國網在錯誤的道路上走那么遠。
而在電改專家眼里,電改8年來,5號文件所確定下來的原則只有“廠網分離”得到了比較順利的推進,發電側有了相對充分的競爭,但接下來的“主輔分離”、“主多分離”以及“輸配分離”一直舉步維艱,難有實質性進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電監會官員認為,目前來看,主輔分離改革似乎繞了一個圈子,從起點又回到了起點。他認為,就目前國網收購兩大電氣設備企業看,可能在最初的改革設計時就為國網越界埋下了伏筆。
“最初改革設計時,就不應該把中國電科院等科研實體劃歸國網公司管轄,退一步講,即使這些實體歸于國網旗下,也應該有嚴格的政策限定其只能是單純的科研機構,不能賦予其做大做強的產業激勵目標。”他說。
這當然是改革不徹底的隱患,但也是國網公司強勢使然。
2008年初年初,一場歷史上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了華中、華東兩個區域電網和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四川、重慶、浙江、安徽、福建、江蘇10個省級電網,國家電網經營區域545個縣(區)、2700多萬用戶受到影響,其中80個縣(區)供電幾乎全部中斷,華中、華東電網幾十條500千伏線路倒塔、倒桿、解列和停運,暴雪、覆冰凝雪等造成貴州500千伏電網基本癱瘓,湖南電網一度瀕臨崩潰。后來根據中國電力行業主管部門的披露,電力系統因此次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400億元。
我國電網有史以來受嚴重的一次災害引起了多位專家對國網公司垂直一體化壟斷模式和一味強調建設大容量、遠距離的大電網行為的批評。但國網公司卻在大力宣傳抗冰保電成就的同時,游說中央放棄既定的主輔分離改革。
有報道公開稱,雪災過后,國家電網公司即向國務院遞交了一份措辭強烈的報告稱,“送變電企業和設計院都不應作為輔業分離出去”。
國網公司強調,從這次抗冰保電可以看出,設備企業對于電網的建設和維護非常重要??紤]到電力應急和安全,設備企業不應作為輔業剝離,而是應當留在主業之內,否則無法高效率地組織搶修隊伍,會影響到正常的電力建設和維護。
在改革派眼里,這多少有些威脅政府的意味,但國網公司確實達到了目的。據說,決策層對此文件的批復是,要“進一步論證”。從目前事實看,高層對于國網明顯違背主輔分離式的擴張采取了緘默的態度。
天災人禍似乎總是能夠成為國網公司游說的借口。電監會那位內部人士回憶,為厘清電網運行的真實成本,2002年就明確電網“主輔分離”在“廠網分離”之后應該成為改革的重點。2004年底,國家電力改革領導小組將第一份主輔分離改革方案上報決策層,業內對此充滿期待。但正式文件還未出臺,“電荒”開始在全國蔓延,并持續了前后兩年多時間,“主輔分離”方案最終未被通過,改革時間表被無限延期。
隨后幾年,電改辦牽頭制訂了多個版本的改革方案,都因阻力較大,部委之間意見未能統一等問題而擱淺。電力改革“主輔分離”的時間表一延再延,國家電網公司卻在只爭朝夕的越長越大。
國網的發電圖謀
2010年1月31日,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出現在國網能源研究院主辦的“能源經濟發展”論壇上。這位國網高層針對業界反映強烈的風電等清潔能源上網難問題作出了解釋,他強調了眾所周知的說法:“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速度大大超出規劃,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可調度性低的特點,大規模接入后對電網運行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盡管國網把風電等清潔能源上網難的關節歸因于風電發展過速,但這家電網運營商自己卻就在參與風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它希望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清潔發電生產商。
這多少顯得有些滑稽。但這是國網公司染指發電領域的一種迂回戰略。
2002年“廠網分離”改革后,國網公司就不被允許再涉足發電領域。電改之所以首先要把發電側與輸電側分開,是為了在不具備自然壟斷端的發電領域進行市場化競爭,打破原有發電輸電高度統一的壟斷局面。按照電改的預定,廠網分離改革必須在“十一五”期間徹底完成。
雖然2002年廠網實現了初步分離,并形成了5大發電集團競爭的局面,但國網公司顯然希望繼續染指發電側,并借道新能源發電打造自己的發電版圖。對此,外界也一直有批評聲音,認為國網有打造中國“第六大發電集團”的野心。
染指地方
地方小水電這種分布式供電模式一直是中國農村水電的一大特色。國際小水電組織也認為,小水電對于消除貧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
一直以來,這些地方小水電歸屬于地方水利部門管轄。四川省水電產業集團公司專家顧問組組長李其道告訴《商務周刊》,在最高峰時的1990年代末,中國有800多個小水電自發自供自管縣,但隨著此后開始的農電體制改革和農網改造,大電網依靠強勢壟斷地位開始一點點蠶食地方小水電。
最初,國家電網公司的前身國家電力公司就要挾地方,如果不把這些小水電劃撥給電網或由電網代管,當地的農網改造就不能進行。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后,國家電網公司仍舊沿襲了前輩思路,繼續收編地方小水電,把這些處于自主狀態下的分布式電力資產納入統一的大電網里。
“到2007年底,全國小水電自發自供自管縣只剩下200個左右了。”李其道說,在水電資源豐富的四川省,原來有110多個小水電自發自供自管縣,目前所剩寥寥無幾。而且失去了供區市場的這些縣的小水電,還從原來的“三自”(自發自供自用)變為“三限”(限時限量限價上網),受到大電網的極大制約。
對地方小水電的收編造成的一個直接惡果就是抬高了農民用電成本。李其道回憶,在自發自供自用時期,這種帶有民主色彩的供電服務模式賣給農村用戶的電價每度只有0.2元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更便宜,但一旦并入國網,國網采取了低價購入、高價賣出的方法賺取超額利潤,很多地方曾向李其道反映,當地農村用電漲到0.5元。
地方政府在其中也充當了國網公司的合謀者。2007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曾有內部人士給李其道發來一封揭發材料,南江縣位于四川北緣米倉山南麓,境內河流眾多,水電理論蘊藏量豐富,發展了多家小水電企業,投資主體也很多元化,在南江電力格局中,小水電發電量占到了60%。
2007年10月9日,巴中市電力同網同價工作正式啟動,在此過程中,國網所屬的巴中市電業局逼迫地方小水電企業必須無償交出供電區,由此造成的人員、債務、股本等問題自行解決,國網概不負責。該縣一位領導在會議上也明確稱,小水電阻礙了南江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管國網與小水電之間的矛盾如何,不管牛打死馬、馬打死牛,都必須無條件執行上級規定,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南江縣的電力體制問題。在犧牲了地方小水電企業利益的基礎上,南江縣配合國網順利實施了“改革”,事后,南江縣還成為農電改制的樣本被宣傳。
2008年,李其道曾把國網這種強勢的壟斷行為上報到國家電監會,但電監會有關官員告訴他,電監會管不了這樣的事情。
在四川,國網公司很早還盯上了省內5家發供一體的配電網上市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四川省電力公司以不同途徑實現了對其中4家的控股。2006年8月初,四川省電力公司以每股2.45元的價格受讓了深圳市業海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四川漢派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所持樂山電力股份(600644.SH)3600余萬股,并以14.56%的持股份額(股改后降至10%)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08年11月3日,四川省電力公司又與眉山資產經營公司簽訂股權轉讓終止協議,以4.77元/股通過上交所大宗交易系統受讓了后者持有的1632.4萬股樂山電力解禁股,正式成為樂山電力第一大股東。
此次控股也為日后四川電力高管操縱樂山電力內幕交易埋下了伏筆,2009年8月,中國證監會披露了四川省電力公司副總裁呂道斌涉嫌違規交易樂山電力股票的丑聞。
而早在2008年,岷江水電(600131.SH)也被四川電力所控制。該公司的2008年報顯示,四川省電力公司全資擁有阿壩藏族自治州水利電網資產經營公司,后者持有岷江水電總股本的23.91%,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四川省電力公司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西昌電力(600505.SH)是四川涼山州唯一的發電和供電公司,負責涼山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供電任務,2009年3月18日,西昌電力發布第一大股東變更的提示性公告。四川省電力公司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獲得西昌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180萬股西昌電力,交易總金額為人民幣826.20萬元。此次交易后,四川省電力公司共持有西昌電力5527.25萬股,持股比例達到15.16%,成為西昌電力第一大股東。
2009年11月2日,明星電力(600101.SH)也與四川省電力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向四川省電力公司轉讓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65069997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0.07%。股權轉讓完成后,四川省電力公司也成為明星電力的實際控制人。
“目前,只有廣安愛眾(600979.SH)還沒有被國網掌控,但其未來的命運也未可知。”李其道深感憂慮,這些上市公司手中都有不小的發電資產和發電能力,被國網控制后對于長遠的電改會產生不利影響。他相信,國網不僅僅在四川省進行了此類擴張。
未來的新能源霸主
2009年底,河北省發改委核準通過了國家電網公司的一個大項目,該項目名為國家風光儲輸示范項目一期工程。國家風光儲輸示范項目是國網公司力推的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首批示范項目,一期工程位于張北縣,計劃建設風電10萬千瓦、光伏發電5萬千瓦、儲能2萬千瓦,總投資約33億元。
根據張家口市發改委主任王世光去年9月張家口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上透露的信息,該項目是去年4月由國家科技部、財政部、能源局和國家電網公司研究決定啟動的大型新能源項目,項目估算總投資200億元以上。項目建成后,張北小縣不但會成為世界最先進的風電研究和試驗中心,還會成為國網公司旗下一個巨大的風電場。業內人士也認為,這個風電場將進一步助推國網公司突破不能發電的政策限制。
業內也注意到,承擔這個項目的具體實施公司是國網旗下的新源控股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注冊資本22億元,除了經營管理國家電網公司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另一個很關鍵的功能是大力開發建設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項目。
4年前記者在采訪一位電力改革專家時,他就明確指出新源公司的功能設置明顯違背了廠網分離的改革目標。但具體政策卻為國網留下了閃轉騰挪的空間,因為電力體制改革只是明確電網公司不能投資常規火電廠,對于投資新能源發電項目并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
電力改革之初,國網公司還掌握著2002年電力改革中所預留的用于以后支付改革成本的發電資產,國網內部一直希望能把這些資產保留下去,但迫于電改壓力,這些資產最后都被出售剝離,這無疑也刺激了國網借道新能源發電的動力。逐漸剝離火電資產的同時,國家電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搶占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發電高地。在該公司的“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風電,每年開工10萬千瓦、投產10萬千瓦的目標。
最早在2007月8日,新源公司控股的第一個風電項目——內蒙古杭錦旗伊和烏素風電場一期4.95萬千瓦工程就開工了,這個位于狼山和陰山之間的狹長風電場,也是鄂爾多斯市第一個風電項目。該項目66臺風電機組于2007年12月31日建成并網發電,一年后,該風電場二期4.95萬千瓦工程也建成,另外66臺風機開始并網發電。目前,該風電項目仍在續建之中,國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這里建成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特大型風電場,總投資上百億元。
當然,新源公司永遠不會為了風電上網難而發愁,國網自己的風電項目建成即可上網。
到2007年底,新源公司已經在建的風電場除了內蒙古杭錦旗伊和烏素風電場,還有總投資4.4億元的甘肅安西風電場49.5萬千瓦特許權項目工程、按照股權比例投資建設的新疆天風發電公司三期4.95萬千瓦風電項目和內蒙古赤峰新勝公司二期4.93萬千瓦風電項目。
本刊還了解到,去年底,新源公司建設的甘肅瓜州干河口第三風電場20萬千瓦工程已經開始各方面的招標。
而在更早的2005年7月,很少有人注意到,國網注冊成立了一家叫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該公司承擔著國網公司進軍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重任,在最近幾年里,國能生物發電集團公司在全國投資建設了多個生物質發電項目。
國網公司也如風電一樣重視生物質發電,還專門制定了“十一五”期間公司發展生物質能發電的總體目標、發展思路和保障措施。國網自己預計到2010年,將建成約200萬千瓦的生物質能發電能力,屆時將占中國生物質發電能力的36%左右。
2006年12月1日,國能山東單縣生物發電工程正式投產發電,國網宣稱這是我國第一個建成投產的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截至目前,國能公司已取得核準項目40個,遍布山東、河北、河南、江蘇、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湖北、安徽、陜西等省和自治區,其中已投產項目12個,發電裝機容量32.4萬千瓦;在建項目7個,在建裝機容量8.4萬千瓦。
國網公司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可謂無孔不入。一位光伏領域專家告訴本刊,“十一五”期間,國網公司也進入了太陽能發電開發領域,截止到2008年年中,國網已與青海省、內蒙古自治區等達成了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合作開發意向,并正處于快速推進之中。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來,國網公司憑借強大的實力,將會把自己打造為中國新能源發電市場中的龐然大物。屆時,國網的新能源發電依托強大的輸配壟斷母體,還會給市場中的其他競爭者留下多少獨立生存的空間呢?這將是未來很長時間一直會困擾著決策層的難題。